近日,化学与药学院及双一流学科群“天然产物化学与功能食品”创新团队以长文形式在线发表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德国应用化学》上,题为“Tricrilactones A−H, Potent Antiosteoporosis Macrolides with Distinctive Ring Skeletons from Trichocladium crispatum, an Alpine Moss-Associated Fungus”的研究论文。高锦明教授和徐功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韩文博副教授和已毕业博士生翟怡杰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已成为全世界面临的健康问题。据统计,目前全世界约有2亿人口患骨质疏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临床上,治疗骨质疏松的主要策略包括:促进骨形成和抑制骨吸收及兼具双重作用的药物来防治。现有药物长期使用会引起中风、肌肉骨骼疼痛、高血压、甚至癌症等安全性问题。因此,寻找高效低毒的新一代骨质疏松治疗药物尤为迫切。
高锦明教授团队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特殊环境”微生物(尤其是共生菌)骨架新颖代谢产物多样性挖掘及重大疾病药物先导结构发现。该研究从采集自青海地区的苔藓中分离出一株短梗蠕孢属(Trichocladium crispatum)真菌,基于MS/MS的分子网络策略,从该菌的代谢产物中分离鉴定了一系列具有独特多环骨架的十元内酯低聚体聚酮分子tricrilactones A−H(1−8)。该研究通过综合应用核磁共振、X-射线单晶衍射、量子化学计算、残余偶极耦合(RDC),以及不对称合成等方法准确鉴定了该类化合物的结构,提出了这些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
斑马鱼体内活性测试表明,这些化合物均具有显著的抗骨质疏松作用,其对地塞米松诱导的骨质疏松斑马鱼的治疗效果优于临床药物阿仑膦酸钠。进一步研究表明,tricrilactones G (7)可通过调节斑马鱼体内碱性磷酸酶(ALP)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的表达量,达到重塑骨形成和骨吸收平衡的作用。同时,该化合物还可以通过调节与骨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软骨和骨骼的发育,进而发挥其抗骨质疏松的作用。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青藏高原特殊环境真菌中一系列骨架新颖、结构多样的聚酮型十元内酯低聚体,丰富了聚酮结构类型,并为新型抗骨质疏松药物的研发提供了结构多样的候选分子。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双一流”建设计划等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300773
版权所有: 陕西省天然产物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学院地址: 杨凌高新农业示范区西农路22号 办公电话: 029-87092226